《楚》 请假通知 明天回老家扫墓,可能后天下午才会回来,无法更新,抱歉。所缺的数量,有可能的话,我一定找机会补上。\ 推荐新书《商途武道》 貌似忠厚的晋商和长相奸诈的和尚也能在一起狼狈为奸? 货通天下的梦想何日才能才能实现? 霸盘,票号,合资,股份,只要做生意能用到的手段全部用上,大业何愁不成。 晋商摇身武将,能开疆扩土,和尚化身神棍,能和谐异族。 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在《商途武道》(书号:1546830,点击直通车,进入商武合一的王者之路。)\ 上架公告 今天有两件好事。 第一件当然是编辑让我上架了。这次《楚》开始有过波折,推翻了六七万字的稿子,折腾了十几天,现在能一路顺利的上架,一挽《卫氏风云》的颓势,并且有望超过《曹冲》,老庄大乐。 第二件就是猛大的《大宋帝国风云录》完本了,三百多万字,我终于等到他结束了,想想就开心,开始享受大餐。最重要的是,猛大在完本时还隆重推荐我的《楚》,哈哈哈……开心!听说猛大下一本要写《大秦帝国风云录》,期待,严重期待…… 最后自我吹嘘一下吧,省得你们总说我懒,不去宣传。 老书友知道,我的路子不是那种王霸气满天飞的,因为受猛大的《大汉帝国风云录》的影响颇深,一直算是小众类,这本《楚》也不例外。追求历史的厚重感,必然要损失畅快淋漓、无所顾忌的意淫,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。好在《楚》写到现在,主角虽然离天下无敌还远,但是总算有了自己的根基,统一天下的路虽然很艰难,很遥远,但是已经开始了。人物越来越多,形势越来越复杂,经历了最初的生涩期,主角已经成长为群雄中的一员,能和那些根正苗红的老牌王室相抗衡了。还算不慢吧?(你要是看惯了一上来就天下无敌的,当我没说。) 最后说一下上架后更新的问题。正常情况下一天两更,每章三千字,上午下午各一更,如有加更,算意外惊喜,不另外通知。今天是第一天,多发一章,算是向诸位报个道。 一如继往的期待诸位支持,老庄感激不尽。\ 几句闲话 这段时间因为白天上班,晚上码字,书评区来得比较少,一直委托书友江都侯管理,听说最近吵得挺热闹,特地来看了一下,就几个问题略作一些解释。 1.有关史实的问题。老庄不是历史学家,充其量只是个业余的爱好者,虽然做了不少功课,但书中有很少硬伤还是意料之中的事情。老庄一边码字,一边也在看史料,时常有新的收获,发现其中的错误,这当中有不少是书友提醒的:比如秦人当兵开始年龄,比如秦军的投降仪式等等,老庄对指出这些错误的书友十分感谢,虽然没有及时的在书里声明,但是谢意在心。 2.关于薄姬的帝母之命。这个不是老庄胡说,汉书里写得很明白,老庄所做的,只是把她出场的时间提前了而已。 3.关于吕雉的问题。我一直为吕雉觉得不公,当然也有翻案的味道,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,就计划要收了她。本来要写一篇专门关于她的短文,只是暂时还没有动手,大家如果急着想知道我对她的看法的,大致可参考《吕汉》作品相关的一篇,我的意思和作者梦东园的基本相近。 4.最后说说意见最多的共乔。 共尉开始的时候是想收张良的,但是张良的立场决定了他不可能轻易就范。后来有一个读者(不好意思,我忘了名字了,那个贴也找不到了)说到,其实张良对共尉的作用并不明显,并不如韩信那么重要。这本书里,张良对于共尉的作用,就是一个谋略方面的导师作用,如今他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,很快就会离开共尉了。当然出于韩国的利益,他会和共尉保持一定的联系。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,不是韩信那种比较简单的主臣关系,但是与共乔关系不大。 至于共乔,我已经在回那个贴子的时候说过,是那个龙套自己要求的,并没有掺杂共尉的意思,共尉也没有利用妹子的意思,这一点可以郑重声明,当然了,也许是我没有表达清楚,在此致歉。至于有人说共乔的想法不可取,这个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至少在我看来,那个时候的人是不会因为这十几岁的年龄差距而觉得不妥的,大家不要忘了,刘季和几个夫人之间,都有二十岁左右的年龄差距。至于那些破口大骂的,我觉得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,口出秽言则大可不必,这样的贴子,我看到一定会删的。\ 曹冲与共尉(兼论共乔) 今天上班,难得的出现了一点空闲,正好偷空说一下有关的问题。 老庄这个笔名写过三本,《曹冲》,《卫氏风云》,以及现在的《楚》,《卫氏风云》是个不成功的产品,其中有些遗憾,暂时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,这里暂且略过不提。 这次要说的就是《曹冲》和《楚》的两个主角,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。 起因是因为不少书友是从《曹冲》跟过来的,也有一些是看了《楚》之后再去看《曹冲》的,可能看到了两本书的不同,便有了一些疑问,书友爱你不是口头说说就开玩笑说,这三本书风格不一样,是不是前两本的作者另有他人,专门替我老庄打名声的,然后小有了名声,就换了本人操刀。 这当然是玩笑话,我想没有谁会傻到替别人打名声,更何况《曹冲》虽然尚可,《卫氏风云》却是个扑街货。 但是这两本有区别,也是显而易见的,特别是主角的区别很大。有个书友说,曹冲有种阳光、温暖的感觉,而共尉虽然也笑,却只是让人觉得阴嗖嗖的。 确实,这两个人是不一样的,而他们的不一样,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两本书的风格不一样。 曹冲出道的时候,曹操已经荡平了河北,正准备雄心勃勃的夺取江南,统一天下,达到了他人生中的巅峰。曹冲是他的爱子,十三岁的年龄,也正是花一样的年龄,加上他的聪明、早慧,可以说,他就是曹操心目中最好的继承人,曹昂已经死了很多年,而曹丕在曹操心目中的位置,是没办法和曹冲相比的。以我的估计,曹操大概已经做好了传位给曹冲的计划。这一点,曹丕应该心中有数,纵使有想法,大概也有限。 身为丞相之子,又有神童之名,不论是外在条件,还是内在条件,都决定了曹冲不需要阴谋,他只要不犯原则性的错误,不惹恼了曹操,一切事情都顺理成章,水到渠成。 而在曹操面前玩阴谋,这是个很危险的事,身为穿越者的主角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。 所以《曹冲》里面基本没有阴谋,大都是阳谋,让你根本找不到把柄的阳谋。 他不需要害人,他只要在曹操面前表现出足够的诚恳,让曹操觉得他就是最好的继承人就行了,所以《曹冲》里面更多的是亲情,更多的是父子之爱,更多的是曹冲作为一个胜利者对其他兄弟的宽容和爱护,这大概就是曹冲让人能感觉到阳光、温暖的原因。 因为他本来就是阳光的,他是强者,而且是一个有着仁慈之心的强者。 共尉不一样。 共家曾经是贵族,但是在我的书里,共家的荣光早已进了历史堆,根本不能照耀到共尉这个穿越者的身上。开始的时候,他甚至不如吕臣――吕臣至少还是陈胜的亲信,而共尉什么也不是,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夫,临时一菜刀劈出了个机会。陈胜没死,他进退两难,救与不救都不是好抉择。陈胜死了,他面对着陈胜的遗产,面对着陈胜的旧将吕臣等人,也是个尴尬的局面,如果要继承,吕臣等人比他更有资格,如果不继承,他就要面对许多人道义上的攻击――秦嘉、景驹就差点掀翻了他好不容易积累的果实。 而以项梁为代表的项家,更是他不能不提足了小心对付的对手。项梁八千人过江,转眼之间实力就超过他几倍,在项家的面前,他根本没有还有之力。 除了项梁,还有楚怀王,楚怀王凭着贵族的身份,轻而易举的得到了陈胜根本得不到的东西,这对同样是庶民的共尉来说,楚怀王也是和项梁一样必须打败的对手。 外有强秦,内有项梁和楚怀王这样的贵族,共尉又有着统一天下的宏大愿意,他能做的,只有隐忍,等待,他没有什么施展阳谋的机会,他更多的是阴谋。 委曲求全,借刀杀人,表里不一,驱狼吞虎,这都是他不得不用的阴谋。在这种强者多多的多方博弈中,作为一个相对弱小的角色,他能做的只有这些。 其实,他比刘季还可怜。因为刘季起兵的时候,大概不会想到要做一个天子,能够封侯,有一块封地传以子孙,脱离庶民的地位,他大概就能心满意足了。而共尉却是见惯了大一统的人,他的目标要高远得多。目标越高,和现实的差距越大,他心里的那种痛苦也就越大。 这样的人,怎么可能阳光? 或许,也有办法让他阳光,穿越者嘛,金手指多开两个,把火药搞出来,用步枪装备部队,不用多,一千火枪手,基本就能横扫天下,项羽力拔山兮?一枪撂倒!匈奴人来去如风?一顿排枪全部干废!步枪不行,咱再造机枪,造大炮,保证能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。 不过,这样还有意思吗? 我承认,共尉现在不够爽,看起来有些憋屈,要对人陪笑脸,要替人搞后勤,还有些阴险,不够霸气。不过,我向你们保证,他肯定会越来越牛的,在混,这点基本道义还是有的,我只是请那些觉得憋屈的书友多一点耐心。 陈二狗说过,因为跪过低头过,所以荣耀。 人生莫不如此。没有装孙子时候的憋屈,又如何有做大爷时的畅快? 说完了主角的不同,再来说说其他的。 《曹冲》虽然不是我的第一本书,但却是第一个签约、上架,写到二百万字的小说,说心底话,第一次驾控这么长的篇幅,对我来说,是个很大的挑战,我能体会到猛子写大汉帝国风云录到最后的心力交悴,虽然我只写了他一半不到。曹冲的故事相对简单,派系斗争,很多的内涵都没能涉及到。写完之后,颇多遗憾,所以在《卫氏风云》里是想写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的,但是事与愿违,因为种种原因,《卫氏风云》扑街了。《楚》当初的目标,就是一扫《卫氏风云》的颓势,争取能重新达到《曹冲》的成绩,在编辑和各位书友的支持下,这个目标已经基本达成。老庄可以安心的写自己想写的故事了。 《楚》的原先设想架构,比大家看到的还要复杂。我的计划中,原本有大量的篇幅会去描写秦朝的宫庭斗争,会描写其他各国的内部争斗,比如象赵国的张耳、陈余,比如齐国的田儋、田横、比如魏国、韩国的故事,争取写一个全景式的秦末,但是后来考虑到网文的特点,如果配角的戏份太多,可能会影响大家情绪,所以这些都被我一带而过了,纵使如此,这个故事还是比《曹冲》要复杂一些。 虽然离我的计划却还有一段距离。 好在,猛大很快就要动手写秦末,以他的笔力,我想一定可以看到一个比我在《楚》里面更恢宏的秦末,大家拭目以待吧。我也正好偷偷懒。 最后说说共乔。 我本来已经解释过关于共乔的事,也在一些贴子里回复过,这里再细说一下。 共乔是我比较满意的一个形象,这么不受大家待见,我实在很意外。共乔不是吕雉那种强人,也不是吕?、白媚、武嫖那种的贤内助,甚至连木不韦这样的聪慧女子都不如,她只是一个敢爱敢恨、没有太多顾虑的单纯少女。她被是英雄的兄长溺爱,也崇拜同样是英雄的张良。她很幸运,没有被兄长当作收买人心的工具,还能让她从心所愿,去追求潜在的对手张良,即使张良有利用她的心,她也在所不惜。(顺便说一句,共乔追求张良的行为,虽然现在看来不太容易被人接受,但从当时的风俗上讲,并不是出格的事情。) 这是她的幸运。 她知道自己不是两个嫂嫂那样的聪明人,对兄长也好,对张良也好,她都帮不上忙,在他们将来可能你死我活的斗争中,她能做的,只是听天由命――政治斗争中的女人,大多数情况下不就是如此吗?在这种情况下,你还能要求她什么?所谓的爱情,不就是盲目的吗? 其实,我觉得如果换一个角度,比如说是主角一个对手的女儿,抛弃了一切,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来追求主角,大概就没有什么反对之声了。这样的女人,在可以用堆数,所以共乔之所以招致那么多骂声,不是因为她做错了,而是因为她的出现违反了网文中一切以主角的利益为利益的准则。如果真是如此,我十分遗憾,我可以向诸位不爽的读者道歉,但是绝不承认我错了。 我再次申明,我对共乔这个角色比较满意。 最后,向所有支持我的书友表示致谢,不管是支持我的写法的,还是抱不同意见的(骂人的不算,不管你是看盗贴的,还是看vip的),我都向你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。你们的贴子我虽然回复得很少,但我大部分都是看了的,你们指出的错误,提供的资料,我也会去查对。 十分感谢!离开了你们,《楚》将一无是处。 这里特别要感谢猛大在准备新书的百忙之中每天来支持我,还替我这个懒人向读者解释,我真是不知道说什么才好,唯有在此表示我衷心的感谢。 最后再问一句,你那《大秦帝国风云录》准备好了没? 推荐美文新书《萍水笑风流》 推荐一位美女书友的新作:《萍水笑风流》 杏花林中一朝穿越,诗情画意的梦幻化为令人难以接受的现实: 陌上谁家年少?竟敢如此嚣张!夺了她的身子不说,竟然连她的心也不放过! 一个明明是萍水相逢,却固执的她囚禁于自己身边; 一个明明是互相利用,却期待相濡以沫; 而梦中,那个渐行渐近的身影又是何人? 爱欲一线,正邪一念。 身如浮萍又怎样?看她一枝独秀,笑尽风流。 ―――――――― 这位mm是个知性美女,她的文优美中带着俏皮,老庄一直比较喜欢,直通车里有,点击直接进入。\ 本书背景: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? 巨鹿之战已经结束,王离被擒,长城军团崩溃,李斯等人死于非命,曾经强大的秦朝也闻到了死亡的味道,楚国即将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,主角共尉虽然离一统天下还有一点距离,但是翻身做主人却不远了。在此之际,有必要对他前面的隐忍做一些解释。是为文。 想写这个短文的直接原因就是很多人对共尉的做法很不理解,他既有心争霸,却又要讨好项羽,讨好项羽有很多人虽然觉得不太爽,倒勉强还能接受,最不能接受的是他明知刘季是个祸根,却还一直没有下手。书评区说得最多的,莫过于这个问题。 我要解释的就是这个问题,他为什么要讨好项羽,又迟迟不除掉刘季。 我的出发点是:秦楚之际,身份、名声不可忽视。这个问题我已经在《陈胜》那篇短文里表达过类似的意见,但是大概没有多少人看,所以我这里再具体的说一下。 秦朝虽然已经实行了郡县制,取消了分封制,真正名义上的贵族制度已经消亡了。但是一个制度的消亡,并不是说从制度上取消了就结束了。秦朝的时间很短,公元前221年全国统一,到公元前206年灭亡,不过区区十五年,如果从陈胜起义开始算,只有十二年左右,这十二年的时间,还不足以消融掉六国的后裔,同样也不足以消除贵族们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。更因为秦朝的暴政(关于这个暴政究竟是什么样,这里不讨论,但是民心对秦不满,那是毋庸置疑的),百姓反对秦朝的一切制度,包括郡县制,虽然后来历史证明郡县制相比于封建制是先进的,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这么认为,项羽灭秦之后分封,汉初分封,甚至到了晋朝封建制还死灰复燃,可见其顽强的生命力。 一句话,在我看来,在秦末,是不是贵族出身,对一个人,特别是一个造反的人来说,并不是无足轻重的,恰恰相反,重要无比。陈胜喊出了“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”,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的,但也没有多少市场的。他思想上的超前,并没有给他带来立竿见影的好处,正如一个穿越者如果面对那个时代的人大呼“人人生而平等”,等来的肯定不会是欢呼,而是鄙夷的斥骂,甚至是**毁灭。 陈胜死了,他个人的能力是一方面,但是部下的相继背叛,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。 陈胜死后,六国之中,除了燕王韩广不是原先的六国之后,其他五国都是六国后人。齐国的田儋,韩国的韩成,魏国的魏咎,赵国的赵歇,楚国的怀王,看看这个局面,有谁还能说“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?” 王侯将相,是有种的。 这五国之中,田儋是自己拉杆子干的,过程轻松得让人不敢相信。韩成是张良立的,魏咎是周市坚持的――为此差点和陈胜翻脸,赵歇是张耳、陈余立的,怀王是项梁立的。这里特别要提一下项梁。项梁八千人过江,蒲将军、英布等人投奔他,不是因为项梁有本事,那时候还没看出他有没有本事,而是因为他们项家世代楚将,是实实在在的贵族,项梁一举成为义军中的老大,他的身份是至关重要的,纵使如此,他也没有敢自己拉杆子干,而是把一个放羊老头拖出来当王,仅仅因为他是楚怀王的孙子,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身份的重要性。 项梁如此,共尉这么一个跟着陈胜起义的无名之辈当时如果自立为王,他会是什么下场?他能比陈胜的下场更好?他不跟着项羽干,他还能怎么样? 了解了共尉要讨好项羽的原因,也就明白了一大半共尉不能干净利落的解决刘季的原因。 在这个已经发生了改变的历史上也好,在原先的那个历史上也好,刘季都是个不入流的角色,如果不是他神奇的入了关,最后奇迹般又打败了项羽,成了汉高祖,恐怕谁也不会注意到他。我已经说过,三杰之中,只有萧何是他的原班人马,张良是友军,韩信是项羽的手下,都是分封之后才投到刘季手下,如果不是他们,刘季撑破天就是一个窝在巴蜀近似于被流放的窝囊汉王,而不会成为汉高祖。 现在有了共尉,他就更不起眼了。在刘季没有做出明显对共尉不利的事情之前,共尉对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义军首领下手,而且这个人还是他的姻亲,吕家人会怎么看他?项羽会怎么看他?他手下的将领又会怎么看他?这都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,在没有绝对的实力威慑所有的对手之前,送给别人一个反对自己的口实是愚蠢的做法,即使是只造成名声损失,对于共尉来说也不是个明智的举动。更重要的是,刘季实际上已经被剥夺了与共尉争天下的实力,共尉根本就没有必要急吼吼的把刘季解决掉,解决刘季,说白了只是满足共尉或者是读者的一种心理罢了,已经没有必须的理由。 再退一步讲,就算刘季入了关,他就能做关中王?历史上鸿门宴是怎么来的?如今不仅有强悍的项羽,还多了一个阴险的共尉,刘季能做关中王? 说到这里再插一句。项羽灭秦,分封诸王,涉及到刘季的封邑时有个插曲。项羽当然不会把关中给刘季,但是他却不能不派人去请示已经成了傀儡的怀王。怀王怎么说?“如约”,按老子以前说的办!而项羽虽然心里不爽,却不能明顶,他只能玩了个偷梁换柱,“巴蜀亦关中也”,把刘季赶到巴蜀去了,从名义上来说,怀王还是王,他当初的约定,项羽也不能违反。这也直接导致了项羽要对怀王下手。项羽什么时候才对怀王下手?天下分封已定,他拥有了足够的威望和实力,至少在他看来,他已经能控制住局势,有实力来压制道义上的反对,即使如此,他还是利用别人下黑手,把自己撇在一边,并没有一剑解决怀王。 说一千,道一万,其实我只想说明一个问题:秦楚之际,身份、名声,都是很重要的因素,是不可忽视的软实力。共尉卧薪尝胆般的隐忍,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,如果把这些背景特征全部虚化,那么除了人名之外,秦汉的历史和唐宋的历史又有什么区别? 一孔之见,贻笑大方。然而,不能接受这个背景设定,自然也就不能理解共尉的行为,当然也不能品味他的腹黑了。 封推感言 应该说,封推是个很意外的事。 《楚》从三月开始上传,一路波澜不惊的推荐、上架,对老庄来说,是一种《曹冲》的轻狂与《卫氏风云》的憋屈之后的平淡回归。在上架前后,老庄就断断续续的重新开始上岗了,因为时间上的不充裕,老庄一度想过暂停甚至放弃,毕竟对老庄来说,工作是第一位的,码字只是个乐,其中的轻重毋须多言。 所以当编辑红茶通知我要封推的时候,老庄我十分诧异。老庄虽然自我感觉良好,但是以《楚》一直在月票榜二百名以后的成绩,说实话,老庄从来没有奢望过封推这样的美事。因此,老庄首先要感谢编辑红大,对于我这样一个玩票性质而且显然属于那种不求上进的写手来说,他没有忽视我,真是让我感激莫名。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,红大是很负责任的,他一直在尽可能的帮助我,只是遇到我这么一个固执的犟头,是他编辑生涯中的小小杯具。 其次,当然要感谢那些一直在关心和支持我的书友,是你们的一个个订阅、书评、打赏、月票在勾引着我继续写下去,说句大实话,《楚》的收入虽然不多,对老庄来说还是蛮有诱惑力的,至少我到书店买书的时候,不用太过于犹豫。因此这里要对你们表示特别的感谢,特别是卓尔法师父子,你最近连续不断的打赏太具有杀伤力了,简直让老庄欲罢不能。 同时要特别感谢那些坚持发书评的书友,不管你们是订阅的还是看的盗贴,不管你们是支持我的看法,还是有不同意见,我都要表示感谢,如果不是你们的支持,我的书评区大概已经可以放羊了。另外,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们,我虽然很少回复书评,但基本上每一条书评我都是看了的。 但是对于那些看盗贴还要大放厥词的,我很坦率的说,我无视你们!再很狂妄的对你们说一句,你们连骂人都骂不到点子上的,根本不值得我理会。 插播一些关于《楚》的情况。 《楚》是一个秦末的故事,秦末汉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,世卿世禄的贵族制度随着七国贵族的最终灭亡彻底成为历史遗迹。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,那个时代的很多观念与我们的既有印象有很大的区别,因此在《楚》之中主角的策略有一些让人觉得不可理解,实际上,这是老庄在对那个时代的历史做了一些研究之后的慎重选择。老庄有一个很固执的理念,既然是历史,而且是有真实时代背景的历史,总要涉及一些与当时真实历史相符的设定,否则岂不成了架空?在老庄看来,一个农夫出身的年轻人,在那个时代不受一点挫折就能万众归心、统一天下,是基本不可能的。很多人可能要用刘邦的成就来反驳我,可是我要说的是,刘邦的成就,里面就有很大的侥幸成份,而且远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。共尉的成功历程和他很像,区别只在于他是纯属天上掉陷饼,而共尉是有意识的一步步引导历史走向这个方向,因此共尉不仅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反复,成就也会来得更扎实,更快捷,他的西楚王朝,必然也是一个远胜西汉的强大王朝。 作为一个非主流、腹黑式的历史故事,《楚》写到现在,局势已经渐渐明朗,主角阴险的布局基本已经完成,入主关中是他人生的第一个具有里程碑式的成就,前期的隐忍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,从此他可以放开手脚,做一些他想做的事情,一步步的把历史推向另一个方向。现在可以对那些一直觉得不够爽的书友说一句,扬眉吐气的日子要来了,装孙子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,从此咱也是大爷了。 (极其豪放的仰天狂笑中……) 最后,我特别要感谢死党豆子,豆子是我在认识的为数不多的他作者中的关系最铁的一个,他对于码字的认真一直让我汗颜,当然他的书刚刚上传就预定出版也是让我极度眼红的,在此隆重推荐他的新书《搬山》――一个罪户的传奇人生,点击直通车进入。 关于精华的说明 因为老庄的书评区一直比较冷清,所以平时精华虽然少,还勉强够用,只有言之成物的,老庄一般都会给精。但这周有封推,书评区一下子热闹了区,精华严重缺乏,只能等下周一起加精,请各位包涵。\