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6章
荀舒微微点头:“是曾有所听闻。但司天阁弟子,下山即是逐出师门,此后和师门再无关系,司天阁中也不会有关于他们的痕迹,我也无从辨别真假。”
“是真的。”国师给了她肯定的回答,“创建长生殿的人是我的师父,也是老殿主,他年少时曾在司天阁中住了一段时日,下山后建立了长生殿。宁远村的蛇罗鱼,也是他游历时意外发现。”
荀舒拧眉:“这与司天阁中人可以长生不老,有何干系?”
“关系是,我也是司天阁的弃徒。”国师缓缓道,“我是三十多年前拜入司天阁,在山上呆了一年多,便被阁主逐下山。我与老殿主拜入师门的时间间隔近一个甲子年,可是我们拜入司天阁时的师父,却是同一个人,而这个人在这漫长的岁月中,容貌竟无丝毫变化。小姑娘,若我没猜错,你口中的师父,与我和老殿主的师父,应当也是同一个人。什么人能在近百年的岁月里,外貌毫无变化?除了阁主已获长生,断不会有其他的解释!”
荀舒垂下眼睫,想起师姐楚妙说过的话。
师父或许活了几百年。
可若师父真的活了几百年,又为何会死在那场大火中?
心中虽有疑惑,荀舒面上却丝毫不显,只平静道:“师父如今已经仙逝,死在五年前的大火中。你说的这些,再无法印证,也再找不到答案。我倒是好奇另外一件事,按照你原本的计划,若陈王未死,你会怎么做?”
多年来的执着彻底沦为幻影,国师如同瞬间被掏空了一般。他瘫在椅子中,气若游丝:“不如你们猜猜?”
荀舒抿着唇没有说话,一旁的李玄鹤开了口:“让我来猜猜吧。若陈王未死,司天阁中人未至,丹药也未曾被替换,国师将丹药献给陛下后,陛下立刻服下,会有两种情况。第一种,陛下服下丹药后真的获得长生,且龙体未有任何不适。若是如此,国师便会将另外一颗藏起的丹药服下。如此,只要陛下在,国师和长生殿的地位不会受到任何威胁。之后,国师会将陈王藏兵在附近的山林中的事告诉陛下,有陛下出手,让陈王永远开不了口,将秘密将随尸骨一起埋入土中,再无重见天日之时。
“第二种,那丹药不仅没有长生之效,还于龙体有害。如此,陛下驾崩,太子继位。太子殿下与国师理念不合,国师担心太子登基后,会对长生殿下手,于是做了第二手准备,提前与陈王里应外合,在附近山林中藏了一万军队。此刻斋宫禁军人数不足,敌不过陈王所带的一万兵马。陈王夺权上位,国师有从龙之功,自会受到陈王的优待。自此,长生殿地位无忧。只是国师,你的计谋疏漏太多,竟是从一开始就错了。”
李玄鹤话音落下,却没等到国师的回应。
殿内烛火跳跃,国师背光而坐,面部藏在阴影中。众人的注意力都在李玄鹤所说之事上,许久未细细看他,此时才惊觉,他安静坐着,双眸不知何时已经散了。
太子身边近侍上前半步,试了试他的鼻息,而后道:“殿下,国师去了。”
李玄鹤眉头紧皱,抿着唇,盯着前方似在沉思的人。
太子面上浮现一丝惊讶,片刻后叹了口气:“明日便是封禅大典,此刻岐山灵气正盛,父皇和国师受到天神召唤,多年苦修终是有了结果,羽化而登仙。明日本宫会在祭天地的仪式上将此事告知天地,也算是个完美的结局了。”
-
国师究竟是怎么死的,是突然间的寿终正寝,还是提前服下毒药,无人知晓。荀舒虽然心中好奇,却也明白,这世间不是所有事都能寻到答案。但无论是因何而死,太子作为新一任的帝王,在封禅大典上说出口的话
,就是此事的事实,再无人敢反驳。
斋宫的封禁在封禅大典当日的清晨解除,荀舒并未去凑大典热闹,而是匆匆回到梁丘的小院子。
院子周围的田地空了大半,旧的菜已拔出,还未来得及种上新菜。远处山坡上的粮食抽了穗,在晨风中一颠一颠地晃,瞧着快要到收获的时候。
院子里安安静静,听不到一丝响声,荀舒小跑着推开屋门,屋内空空荡荡,瞧不见半个人影。
此间事了,师兄师姐们已悄悄离开,未留下只言片语。几日前还热闹的院子人去楼空,像是黄粱一梦一般。
荀舒心中空落落的,却又觉得,这一切似乎就该如此。司天阁中人各有前程,因一个天象齐聚一堂,又在事情了结后,再次遁入人群,散入四海。或许等到下一个荧惑守心出现时,他们还能再相见。
荀舒耷拉着肩膀,垂头丧气坐到桌子边,正难过着,屋门处传来笑声:“小师妹,聚聚散散皆是寻常,何必难过?有散才能有聚,不是吗?”
荀舒猛然抬头,却见元洲背着个小包袱,倚在门框上笑着看她。
荀舒站起身,向他身后看。元洲知道她在找什么,挥挥手:“他们天没亮就走了。我其实本来也走了,但走到一半,又觉得若我们真的都这般离开,连告别都没有,你定会如五年前一般,伤心许久。”
荀舒揉揉眼睛,嘟囔道:“原来你们也知道啊。”
元洲叹了口气,坐到门槛上,招呼荀舒坐到他的身边,轻声道:“我留下,本来是有话要对你说,但想了想,又觉得有些道理说是说不通的,非要你亲自感受过一遭,肝肠寸断过几次,才能找到属于你的答案。”
旭日东升,夜晚的寒凉逐渐被驱散。荀舒和元洲坐在太阳下暖烘烘的,竟不自觉生出几分倦意。元洲眯着眼看太阳,轻声道:“你我今日看到的这个太阳,与许多年前司天阁中看到的那个太阳,是同一个。所以小师妹,不需要为分别而难过,也不需要感到孤独。天地日月,更古不变。他们一直都在,一直在陪着你,还有这山间清风,奔流不息的河流。他们会引导你,陪着你走向命中注定的路,没有人是例外。”
荀舒叹息:“元洲师兄,你如今怎么和梁丘师兄似的?说话爱绕弯子。”
元洲顿了顿,面露无奈:“那我便直说了。小师妹,我知道你这几年的执念,不仅我知道,梁丘知道,楚妙也知道。他们俩不似我这般婆婆妈妈,他们认为这些事你都能想通,都能处理好。但我还是想说,你有没有一刻曾怀疑过,师父的结局,其实是他自己所选择的?他算好了你何时下山会遇到棺材铺的贵人,为你安排好了去处。他算好了司天阁有大劫,这一劫事关天下,需用他的命来化解。”他挠了挠头,担心说得这般模糊,荀舒懂不了,又补了一句,“小师妹,神权和皇权瞧着相依相生,但其实自古都是势不两立的。百年前长生殿退过一次,苟延残喘这许久,早就该——”
荀舒不想再听,打断了他:“你究竟想说什么?”
元洲静静看着她,恍然想起,面前这个小姑娘,无父无母,被师父带回山上,亲自抚养长大。十岁之前,她的世界只有司天阁。十岁那年,她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,没了家,没了家人。
司天阁是她的家,是她的信仰,是她唯一能抓住能依靠的东西。所以,其他人能接受、想通的东西,她却久久无法接受。
这条路,她一个人走了一半,剩下的一半还是要她自己走,任何人都不能代劳。
元洲叹了口气:“罢了,当我什么都没说。”他站起身伸了个懒腰,揉了揉荀舒的脑袋,如同小时候一般,笑道,“小师妹,该说的都说完了,我也要走啦!”
“等等。”荀舒拦住他,“荧惑守心的劫,我们算解了吗?”
元洲挑眉:“你觉得怎么样算解了?”
荀舒迟疑片刻,才道:“山河安宁,兵戈不起,灾祸不生,百姓安居乐业。”
“那你觉得如今是吗?”
荀舒轻声道:“太子为正统,顺利继承皇位,未起霍乱,名正言顺。陈王的兵马被提前困住,无起兵造反的可能……应该算是吧?”
“这不就行了。”元洲笑道,他从袖袋里掏出一颗桂花糖,塞到荀舒手中,“小小年纪,莫要想这么多。世间事自有缘法,尽人事听天命,所行所做只为一个心安。小师妹,有缘再见啦!”
“还会再见吗?”
“山河日月都在,我们自然也会有再见的可能。”
第114章 风到时1
荀舒目送元洲离开,直至他的背影穿过路旁低矮飘摇的树枝,走向道路尽头,与远处层峦叠嶂融为一体,才回过神来。
她站在院子中,环视整个院落,空空荡荡,莫名生出几分宴散时的落寞。
如今岐山封禅事情已了,她也失了留下去的理由,也是时候该离开了,去做她还未完成的事。
她侧眸向不远处正在举行祭天仪式的岐山眺望。
山峦高耸入云,云层横在半山腰,将上半截岐山藏起。她看不到山巅的祭坛,看不到热闹的大典,更看不到在一旁观礼的人。
那人现在应该在那山上吧?要不要和他道个别呢?
“是真的。”国师给了她肯定的回答,“创建长生殿的人是我的师父,也是老殿主,他年少时曾在司天阁中住了一段时日,下山后建立了长生殿。宁远村的蛇罗鱼,也是他游历时意外发现。”
荀舒拧眉:“这与司天阁中人可以长生不老,有何干系?”
“关系是,我也是司天阁的弃徒。”国师缓缓道,“我是三十多年前拜入司天阁,在山上呆了一年多,便被阁主逐下山。我与老殿主拜入师门的时间间隔近一个甲子年,可是我们拜入司天阁时的师父,却是同一个人,而这个人在这漫长的岁月中,容貌竟无丝毫变化。小姑娘,若我没猜错,你口中的师父,与我和老殿主的师父,应当也是同一个人。什么人能在近百年的岁月里,外貌毫无变化?除了阁主已获长生,断不会有其他的解释!”
荀舒垂下眼睫,想起师姐楚妙说过的话。
师父或许活了几百年。
可若师父真的活了几百年,又为何会死在那场大火中?
心中虽有疑惑,荀舒面上却丝毫不显,只平静道:“师父如今已经仙逝,死在五年前的大火中。你说的这些,再无法印证,也再找不到答案。我倒是好奇另外一件事,按照你原本的计划,若陈王未死,你会怎么做?”
多年来的执着彻底沦为幻影,国师如同瞬间被掏空了一般。他瘫在椅子中,气若游丝:“不如你们猜猜?”
荀舒抿着唇没有说话,一旁的李玄鹤开了口:“让我来猜猜吧。若陈王未死,司天阁中人未至,丹药也未曾被替换,国师将丹药献给陛下后,陛下立刻服下,会有两种情况。第一种,陛下服下丹药后真的获得长生,且龙体未有任何不适。若是如此,国师便会将另外一颗藏起的丹药服下。如此,只要陛下在,国师和长生殿的地位不会受到任何威胁。之后,国师会将陈王藏兵在附近的山林中的事告诉陛下,有陛下出手,让陈王永远开不了口,将秘密将随尸骨一起埋入土中,再无重见天日之时。
“第二种,那丹药不仅没有长生之效,还于龙体有害。如此,陛下驾崩,太子继位。太子殿下与国师理念不合,国师担心太子登基后,会对长生殿下手,于是做了第二手准备,提前与陈王里应外合,在附近山林中藏了一万军队。此刻斋宫禁军人数不足,敌不过陈王所带的一万兵马。陈王夺权上位,国师有从龙之功,自会受到陈王的优待。自此,长生殿地位无忧。只是国师,你的计谋疏漏太多,竟是从一开始就错了。”
李玄鹤话音落下,却没等到国师的回应。
殿内烛火跳跃,国师背光而坐,面部藏在阴影中。众人的注意力都在李玄鹤所说之事上,许久未细细看他,此时才惊觉,他安静坐着,双眸不知何时已经散了。
太子身边近侍上前半步,试了试他的鼻息,而后道:“殿下,国师去了。”
李玄鹤眉头紧皱,抿着唇,盯着前方似在沉思的人。
太子面上浮现一丝惊讶,片刻后叹了口气:“明日便是封禅大典,此刻岐山灵气正盛,父皇和国师受到天神召唤,多年苦修终是有了结果,羽化而登仙。明日本宫会在祭天地的仪式上将此事告知天地,也算是个完美的结局了。”
-
国师究竟是怎么死的,是突然间的寿终正寝,还是提前服下毒药,无人知晓。荀舒虽然心中好奇,却也明白,这世间不是所有事都能寻到答案。但无论是因何而死,太子作为新一任的帝王,在封禅大典上说出口的话
,就是此事的事实,再无人敢反驳。
斋宫的封禁在封禅大典当日的清晨解除,荀舒并未去凑大典热闹,而是匆匆回到梁丘的小院子。
院子周围的田地空了大半,旧的菜已拔出,还未来得及种上新菜。远处山坡上的粮食抽了穗,在晨风中一颠一颠地晃,瞧着快要到收获的时候。
院子里安安静静,听不到一丝响声,荀舒小跑着推开屋门,屋内空空荡荡,瞧不见半个人影。
此间事了,师兄师姐们已悄悄离开,未留下只言片语。几日前还热闹的院子人去楼空,像是黄粱一梦一般。
荀舒心中空落落的,却又觉得,这一切似乎就该如此。司天阁中人各有前程,因一个天象齐聚一堂,又在事情了结后,再次遁入人群,散入四海。或许等到下一个荧惑守心出现时,他们还能再相见。
荀舒耷拉着肩膀,垂头丧气坐到桌子边,正难过着,屋门处传来笑声:“小师妹,聚聚散散皆是寻常,何必难过?有散才能有聚,不是吗?”
荀舒猛然抬头,却见元洲背着个小包袱,倚在门框上笑着看她。
荀舒站起身,向他身后看。元洲知道她在找什么,挥挥手:“他们天没亮就走了。我其实本来也走了,但走到一半,又觉得若我们真的都这般离开,连告别都没有,你定会如五年前一般,伤心许久。”
荀舒揉揉眼睛,嘟囔道:“原来你们也知道啊。”
元洲叹了口气,坐到门槛上,招呼荀舒坐到他的身边,轻声道:“我留下,本来是有话要对你说,但想了想,又觉得有些道理说是说不通的,非要你亲自感受过一遭,肝肠寸断过几次,才能找到属于你的答案。”
旭日东升,夜晚的寒凉逐渐被驱散。荀舒和元洲坐在太阳下暖烘烘的,竟不自觉生出几分倦意。元洲眯着眼看太阳,轻声道:“你我今日看到的这个太阳,与许多年前司天阁中看到的那个太阳,是同一个。所以小师妹,不需要为分别而难过,也不需要感到孤独。天地日月,更古不变。他们一直都在,一直在陪着你,还有这山间清风,奔流不息的河流。他们会引导你,陪着你走向命中注定的路,没有人是例外。”
荀舒叹息:“元洲师兄,你如今怎么和梁丘师兄似的?说话爱绕弯子。”
元洲顿了顿,面露无奈:“那我便直说了。小师妹,我知道你这几年的执念,不仅我知道,梁丘知道,楚妙也知道。他们俩不似我这般婆婆妈妈,他们认为这些事你都能想通,都能处理好。但我还是想说,你有没有一刻曾怀疑过,师父的结局,其实是他自己所选择的?他算好了你何时下山会遇到棺材铺的贵人,为你安排好了去处。他算好了司天阁有大劫,这一劫事关天下,需用他的命来化解。”他挠了挠头,担心说得这般模糊,荀舒懂不了,又补了一句,“小师妹,神权和皇权瞧着相依相生,但其实自古都是势不两立的。百年前长生殿退过一次,苟延残喘这许久,早就该——”
荀舒不想再听,打断了他:“你究竟想说什么?”
元洲静静看着她,恍然想起,面前这个小姑娘,无父无母,被师父带回山上,亲自抚养长大。十岁之前,她的世界只有司天阁。十岁那年,她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,没了家,没了家人。
司天阁是她的家,是她的信仰,是她唯一能抓住能依靠的东西。所以,其他人能接受、想通的东西,她却久久无法接受。
这条路,她一个人走了一半,剩下的一半还是要她自己走,任何人都不能代劳。
元洲叹了口气:“罢了,当我什么都没说。”他站起身伸了个懒腰,揉了揉荀舒的脑袋,如同小时候一般,笑道,“小师妹,该说的都说完了,我也要走啦!”
“等等。”荀舒拦住他,“荧惑守心的劫,我们算解了吗?”
元洲挑眉:“你觉得怎么样算解了?”
荀舒迟疑片刻,才道:“山河安宁,兵戈不起,灾祸不生,百姓安居乐业。”
“那你觉得如今是吗?”
荀舒轻声道:“太子为正统,顺利继承皇位,未起霍乱,名正言顺。陈王的兵马被提前困住,无起兵造反的可能……应该算是吧?”
“这不就行了。”元洲笑道,他从袖袋里掏出一颗桂花糖,塞到荀舒手中,“小小年纪,莫要想这么多。世间事自有缘法,尽人事听天命,所行所做只为一个心安。小师妹,有缘再见啦!”
“还会再见吗?”
“山河日月都在,我们自然也会有再见的可能。”
第114章 风到时1
荀舒目送元洲离开,直至他的背影穿过路旁低矮飘摇的树枝,走向道路尽头,与远处层峦叠嶂融为一体,才回过神来。
她站在院子中,环视整个院落,空空荡荡,莫名生出几分宴散时的落寞。
如今岐山封禅事情已了,她也失了留下去的理由,也是时候该离开了,去做她还未完成的事。
她侧眸向不远处正在举行祭天仪式的岐山眺望。
山峦高耸入云,云层横在半山腰,将上半截岐山藏起。她看不到山巅的祭坛,看不到热闹的大典,更看不到在一旁观礼的人。
那人现在应该在那山上吧?要不要和他道个别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