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耽美同人 >[历史同人] 我助始皇统一全球 > [历史同人] 我助始皇统一全球
错误举报

第180章

    刘季看着他,多年的默契让他听出了言外之意:好不容易做出政绩,要便宜别人?
    他倚着酒桌飒然一笑,“好歹是经营了好几年的地方,顶几个月不成问题。我刘季可不是给别人做嫁衣的人。”
    仙人已经公布了学仙法的时间,四个月为一阶段,正好避开了最忙的时候。
    “等着吧,下回见面,你们就该叫我小仙师了。”正事说完,刘季又恢复了嬉皮笑脸的痞子做派。
    最终被忍无可忍的好友们按着灌了好大一壶酒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咸阳城中一个小院,才刚及笄之年的少女正挽着头发仔细清点要带到学校的物品。
    她的父亲坐在一旁看着她,骄傲与欢喜在他脸上肆意蔓延,“娥姁,到了仙院,要好好听仙人的话。仙人与你也算有些许旧情,好好把握。”
    “女子立身本就不易,你运气好,接连遇到这么多好机会,莫要辜负了这天赐的机缘。”
    娥姁将最后一件随身物品收入行囊,起身行礼:“谢父亲指点,娥姁心里有数。”
    客栈中,别院里,驿站外……从全国聚集而来的有缘人都在做最后的准备。
    三月初三,草长莺飞,万物勃发之时。
    大秦修仙学院正式开学。
    第141章
    转眼间,又是一年深秋,秋风一吹,打着卷落下的枯叶伴着稻香飘飘洒洒地散了一地。
    衡山郡一个普通的小村子,一座平平无奇的祠堂。
    不过与之前不同的是,在祠堂的正堂中添加了一块暗淡的石壁,微微泛黄的空白石壁在遍布灵位的祠堂中显得格外突兀,但观来往人员恭敬的礼数却可看出村中众人对它的崇敬。
    祠堂中有个年纪不大的少年正百无聊赖地支着头发呆,只时不时往那空白石壁上看一眼,更多的时间还是望着门外,看着到处撒欢的孩童们露出羡慕之色。
    他是村中安排的值守人员,每次守十二个时辰,三日一轮换,任务就两个:一是看着这方石壁不要被人偷了,二是在它发光时立刻跑出去叫人。
    这活计可比下田卖力气舒服多了,要不是他大姐被选中了去咸阳当仙人,可轮不到他。
    其实这块石壁已经快大半年没反应了,上次发光还是老张叔家的二儿子传消息要带老两口去城里享福。
    “大姐去咸阳都三年多了,也不知道过得怎么样?给仙人当徒弟,等学成了也能当仙人,但是……”
    他想到以前给人当学徒时受的苦,不禁打了个寒颤,那日子真苦啊,年头干到年尾,连手艺的边儿都没摸到,尽给师父全家当奴隶去了,还有逢年过节供奉不能落下。
    连学门手艺都这么苦,给神仙当徒弟肯定更难受吧,年纪不大的少年人代入自己为数不多的生活经验,紧紧皱起了眉头。
    他低声嘟囔着:“等下次大姐来消息,一定要多问几句。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火红的太阳慢慢西斜,依旧带着些许灼热的气息也渐渐消散,伴着晚风带来丝丝凉意。
    少年支着脑袋看了眼天色,又回头看了看依旧好不动静的石壁,嘟囔一句:“这都快过饭点了,那几个饭桶不会偷吃我的晚饭吧?”
    叮——叮——叮——
    略有些刺耳的声音急促地响起,原本还昏昏欲睡的少年立刻跳了起来,一抬头,果然看到了原本空白灰暗的石壁上发出了莹莹白光,还有三个字在闪烁着。
    少年识字不多,但他认得,这是姐姐的名字。
    “姐!阿姐!”按照学过的操作接通联络的石壁,他急切地喊了一声,又喊了一声,一肚子的话却都堵在嗓子眼吐不出来,“……”
    “小弟?”
    透过石壁传来的声音有些失真,但依旧不掩其人的爽利高昂,“几年不见,结巴啦。”
    熟稔的笑骂语调打破了他的失神,立刻想起自己的职责,“姐,你先等等,我去叫爹娘!”
    说完不等人回答就直接往外冲去。
    不过说是叫人,其实也只是跑出祠堂几步,放开嗓子吼了几句,边上几户人家听到自然会帮忙跑到他家叫人。
    少年回到祠堂大厅与姐姐闲话,没过一会儿屋外就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,还伴着高声呼喊:“妮儿!我家二妮儿!爹来了!”
    “还有娘!死老头子,就知道给自己露脸!”随后而来的女声也不甘示弱。
    两个在屋外时喊得响亮,但一走进来反倒不知道该说什么了。
    满头风霜的老李夫妇俩小心翼翼地靠近石壁,仿佛那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。
    那一刻,时间仿佛凝固了,秋蝉的嘈杂、落叶的飒飒都消失不见,只剩下他们和石壁那头即将传来的声音。
    老李头深吸一口气,张张嘴发不出声音,推了李婶子一把,歪头示意:你过去,你们娘儿更有话说。
    李婶子一点一点挪过去,轻轻地唤了一声“二妮儿”,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。
    石壁那头传来了熟悉而又遥远的乡音,那是女儿的声音,久违而又亲切。她的心猛地一跳,仿佛被什么东西轻轻触动。
    “娘。”
    “爹,小弟,阿兄……”
    她一溜儿把在或不在的亲人们都叫了一遍,然后开心地与他们分享:
    “我有新名字了,叫李双双,双就是二,双双是二十二,我毕业考核里得了二十二名!几百个人里的第二十二名!以后不叫二妮了,你们叫我双双吧。”
    年轻的声音里带着炫耀和骄傲,还有丝丝隐藏其中的期待。
    “好,好!李双双,就叫李双双。我家囡囡真厉害!”
    老李头兴奋得走上前,直拍大腿,又在祠堂厅前的空地上来回走动,缓解过于激动的情绪。
    “明儿爹就找族长开祠堂,把你族谱里的名字改成这个。”
    “爹你高兴就行。”说着转移了话题,“这几天给我们放了探亲假,爹,娘,你们想吃什么?我给你们带。”
    “你要回来?!”
    “真的?太好了!”
    “不用带,人回来就好。哪天到啊?我让你娘给你烙饼,用蜂蜜馅儿,我记得你最喜欢这口。”
    “我大概四天后的傍晚到家。”又道,“还要村口河里的鱼炖的鱼汤,加一把后山的野菜,那鲜的,我在外头常念着。”
    李婶子一叠声地应下来,心里头已经开始盘算起让家里的小子们去抓鱼了。
    随着话音落下,石壁上的光辉渐渐减弱,直到完全熄灭,再次恢复成之前灰扑扑的模样。
    几人怅然若失地在原地站了一会儿,李婶子啪的一声在老李头背上拍了一下,拽着他就往外走去,
    “二妮,哦不,双双要回来了,咱们这两天就进城去添置些物件,这些年她不在家,屋子都没人味儿了,被褥枕头的都要拿出来晒晒,还有改名的事,你现在就去找族长,一定要在咱闺女回来前让大家都改口了……”
    她嘴上一刻不停地絮絮叨叨,偶尔还掰着手指数一数有没有落下什么事,生怕离家多年的女儿待得不舒坦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次日清晨,李婶子带着两个儿媳妇往村口走去,手边各跨着一个大大的竹篮子,背上还背了一个背篓,那是村民们采购时常用的器具。
    有关系亲近的人看她们这大篮子大背篓的,不由打趣道:“李婶儿,去城里进货啊。”
    另一名裹着蓝头巾的妇人笑着调侃:“怕不是要被铺子都搬空了。”
    “我闺女要回来啦!”李婶子骄傲地回道,“双双是跟着仙人在咸阳学仙法的人,咱家里跟咸阳不能比,给她屋子换些新物件总要的。”
    不然家里住着还没外头舒坦,那成什么样了。
    天色渐渐亮起来,村口聚集的人也慢慢多了。
    哒哒哒……
    规律的踢踏声从道路的尽头传来。
    没一会儿,一头长着灰色卷毛的牛拉着一辆长长的木板车靠近了村口。
    这头牛长得出奇的壮,四肢肌肉虬扎,几乎有一个半成年人那样高,全身覆盖着如火钳烫过一般的卷毛,停下脚步低低地“哞~”了一声,明明是一头牛,却比绵羊还温顺。
    见牛车停下,李婶子忙歇了嘴,指使两个儿媳先带着篮子去车上占位置,自个儿摸出九文钱递给车夫。
    这是近几年才出现的,听小吏说,这叫“牛车公交”,每天来回两趟,按人头收钱,去一趟城里只要三文钱哩,比自个儿套车过去划算多了。
    在车上坐定,周围都是熟人,话闸子就止不住了,一群人没头没脑地闲聊着。
    “都说牛脾气牛脾气,这仙人养出来的牛就是不一般。论力气,一头顶五头,论脾气,竟然比绵羊还温顺。”
    “要是能给咱们配个种就好了。”
    “可不是,瞧这皮毛,听说这些毛还能剪下来做冬被,比虎皮还暖和哩。”
    “哎呦,这都入秋了,现在把毛剃了,等冬天就要冻死了。”